各區人民政府,市人民政府各部門:《武漢市推進以科技為支撐的高校師生創新創業三年行動方案(2025-2027年)》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,現印發給你們,請認真組織實施。
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
2025年6月18日
武漢市推進以科技為支撐的高校師生創新創業
三年行動方案(2025-2027年)
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,加快把武漢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,大力推進以科技為支撐的高校師生高質量創新創業,持續擦亮“楚材聚漢共建支點”品牌,全力營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,特制定本行動方案。
一、行動目標
構建以創新促進創業、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生態,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,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創業標桿城市。到2027年,在校大學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覆蓋面達到100%,高校在漢轉化科技成果10000項,高校師生創新創業信貸融資規模達到100億元,新增高校師生創業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,打造3個環大學創新發展示范帶,建成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。
二、重點任務
(一)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強基工程
1.加強產業導向的創新創業學科建設。鼓勵高校圍繞“965”現代化產業體系,布局人工智能、網絡安全、合成生物學、智能感知、量子信息、機器人工程、時空信息等學科專業;做優創業管理、技術經紀、現代金融等學科專業,促進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發展。緊盯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趨勢,構建特色院系集群,建設未來技術學院、現代產業學院、卓越工程師學院等協同育人平臺20個。鼓勵校企共建“雷軍班”“東風班”“華為班”等以知名校友、領軍企業命名的特色班型。(責任單位:市教育局、市發改委、市經信局)
2.構建“通—融—強”創業培訓體系。普及大學生創新創業通識教育,鼓勵高校開設不少于16個學時的創新創業通識課程;支持高校建設一批跨專業、跨學科、跨院系的微專業,協同企業、科研院所打造一批“專創融合”特色課程;支持高校舉辦集人才培養、項目孵化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強化班,培養一批大學生創業團隊。打造“創業菁英”訓練營,選拔高校師生創新創業優才,匹配創業導師陪跑。各區開展師生創業實訓活動,組織創業者到企業、孵化載體、創投機構實踐鍛煉,積累創業經驗和資源。(責任單位:市教育局、市人社局,團市委,各區人民政府〈含開發區、長江新區、風景區管委會,下同〉)
3.完善大學生創業制度保障。支持高校因地制宜制定學生創業休學實施辦法,建立彈性學習制度,放寬學生修業年限,允許調整學業進程、保留學籍休學創業,簡化休學創業批準程序;制定創新創業學分認定管理辦法,合理設置創新創業學分,將創業實踐、成果轉化、創新創業賽事獲獎、創辦科技型企業等納入學分認定體系。(責任單位:市教育局)
(二)實施教師創新創業動能激活工程
4.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。提高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劃歸成果完成人(團隊)的比例。實行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,職務科技成果由學校自主管理、自主處置,自主決定是否進行資產評估。探索“先使用后付費”模式,將科技成果許可給高校師生創業企業使用,采取“零門檻費+階段性支付+收入提成”“延期支付”等方式支付許可費。(責任單位:市科技創新局)
5.深化人才評價改革。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、質量、實效、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,將創新創業業績作為高校教師年度考核、職稱評定等重要依據。鼓勵高校教師以其主持研發的成果創辦企業,將技術轉讓到賬經費、企業繳納稅收等創新創業成效納入職稱評聘和相關業績考核指標。(責任單位:市人社局、市教育局、市科技創新局)
6.鼓勵人才合理流動。允許教師經所在高校同意到企業兼職,獲取兼職報酬,實行靈活、彈性工作時間。對于離崗創業的高校教師,離崗期間可連續計算工齡,在原單位按照規定正常申報職稱,相關業績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。(責任單位:市人社局、市教育局)
(三)實施科技金融全周期賦能工程
7.建設高校師生創新創業優質項目庫。依托湖北省科創供應鏈平臺武漢節點,建設科技計劃、概念驗證、中試和重點成果項目庫,面向創新創業學院、創業導師、高校校友會、知名賽事等征集師生創新創業項目,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篩選形成優質項目庫,分層分類向投資機構推薦。到2027年,征集入庫項目2000個,向投資機構推薦項目1000個。(責任單位:市委金融辦,市科技創新局,武漢投控集團、武漢金控集團、武漢人才集團)
8.打造校地協同基金群。支持高校設立師生創新創業專項資金資助師生創新創業項目,倡導受資助項目盈利且達到一定條件后,將所獲資助資金回贈,形成“投入—產出—反哺”良性發展機制。支持高校聯合政府創投基金、校友基金、校友企業等共設校長基金,投資本校師生創新創業項目。發揮武創星火種苗基金、江城創智基金作用,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共同投資高校師生創新創業項目,打造100億元種子(天使)投資基金矩陣,實現環大學創新發展帶種子基金全覆蓋。到2027年,高校設立師生創新創業專項資金5只、校長基金20只,資助師生創新創業項目500個;政府基金引導支持師生創新創業早期項目1000個。(責任單位:市委金融辦,市財政局、市政府國資委,武漢投控集團、武漢金控集團、武漢人才集團,各區人民政府)
9.強化信貸資金支持。推廣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,根據企業知識價值評價結果,為高校師生創辦的科技型企業提供“全線上、純信用、優利率”信貸支持。推廣中小企業商業價值信用貸款,根據企業商業價值評價結果,為高校師生創辦的中小企業提供“輕資產、寬信用、便利化”信貸支持。鼓勵銀行開發專屬信貸產品,支持師生創新創業。到2027年,高校師生創業企業貸款規模超過100億元。(責任單位:市委金融辦,市科技創新局、市經信局、市人社局、市財政局,團市委)
10.完善高校師生創新創業保險機制。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創業保險產品,為高校創業師生提供人身意外和成果轉化費用損失補償。引導風險管理機構為高校師生創業提供方案定制、風險評估、防災防損等服務。完善科技保險保費補貼機制,激勵科技企業投保。到2027年,開發定制科技保險產品10個,對有保險需求的師生創業企業做到應保盡保。(責任單位:市委金融辦,市科技創新局,各區人民政府)
11.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。發揮區域股權市場“苗圃”作用,為師生創業企業提供股權、債權和其他權益類資產的登記、托管、掛牌、轉讓和融資服務,推動企業在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(四板)掛牌。優化企業上市服務支撐,推動“四板”企業利用“綠色通道”和“公示審核”機制到新三板掛牌。更好發揮滬深北交易所上市基地作用,完善從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到科創板、創業板的培育體系和對接機制。(責任單位:市委金融辦)
(四)實施創新創業平臺服務支撐工程
12.加大科研創新平臺開放力度。鼓勵高校整合校內全國重點實驗室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、學科交叉中心等創新平臺資源,向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提供試驗場地、科研數據、儀器設備、樣品試制等共享服務。充分發揮湖北省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平臺作用,鼓勵高校師生創業企業使用湖北省科技創新券購買研發服務、大型科學儀器共享、檢驗檢測等創新服務。(責任單位:市科技創新局、市教育局,各區人民政府)
13.建強高校技術轉移中心。鼓勵高校設立全資技術轉移公司,組建專業化技術經理人團隊,免費為師生創新創業提供技術轉移、概念驗證、中試熟化等服務。爭創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,打造推動高校成果轉化和支撐師生創新創業“雙中心”。到2027年,引導高校設立技術轉移公司5家,建設概念驗證中心15家、中試平臺50家,以作價投資方式在漢轉化科技成果100項,以技術開發、轉讓和許可方式在漢轉化科技成果10000項。(責任單位:市科技創新局、市教育局,各區人民政府)
14.加強專業孵化載體建設。支持高校建設師生創新創業服務中心,打造促進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新型研發機構。鼓勵區校合作,緊鄰高校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、青創園等載體,就近承接師生創業企業入孵,在開辦經費、免費空間等方面提供優惠。支持創投機構、科技企業、技術服務機構等合作建設一批投資引導型和產業生態型孵化器。依托量子研究院、九峰山實驗室等高能級研發機構建設未來產業孵化器,培育未來產業初創企業。到2027年,建設30家100%配備專業技術服務平臺、100%設立科技金融工作站、100%配備職業技術經理人的高能級和未來產業孵化器。(責任單位:市科技創新局、市人社局,團市委,各區人民政府)
15.提升供需對接平臺效能。線上依托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武漢節點建設高校師生創新創業專區,提供“找人才、找空間、找資金、找場景”一站式對接服務。線下依托東湖高新區建設全球科創路演中心,常態化舉辦“武創薈”等高校成果轉化對接路演活動,搭建與資本、市場對接的橋梁。到2027年,線上注冊師生創業企業1000家,舉辦對接活動100場,推介師生創業優秀項目500個,解決師生創業需求3000項。(責任單位:市科技創新局,武漢投控集團,各區人民政府)
16.拓寬產業培育平臺。支持國家大學科技園優化重組,以一校一園、多校一園、科創飛地等方式推動高校建設大學科技園。編制環大學創新發展帶規劃,以環武大—中科院、環華科—地大、環理工大等為重點打造高質量環大學創新發展帶。依托省級以上開發區,為有規模擴張需求的師生創業企業提供成熟產業空間,推動每個省級開發區至少與1所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。到2027年,大學科技園入駐師生創業企業500家,培育未來產業企業50家,環大學創新發展帶集聚科技型企業3萬家。(責任單位:市科技創新局、市教育局、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、市發改委、市經信局,各區人民政府)
(五)實施創新創業生態優化工程
17.加大財稅支持力度。鼓勵高校加大對創新創業平臺、教育、項目的支持力度。市級每年支持400個師生創新創業項目在漢落地。政府投資的算力服務、云服務、大模型應用為創新創業師生提供優惠服務。高校師生創新創業符合條件的,依法享受相應稅收優惠。落實高校畢業生創業補貼,幫助創新創業主體降低啟動成本、減輕經營負擔。(責任單位:市科技創新局、市人社局、市經信局、市數據局、市財政局,市稅務局,武漢投控集團)
18.舉辦高水平創新創業活動。支持行業協會、高校院所、產業聯盟、科技服務機構等舉辦高端論壇、學術交流、創投沙龍等創新創業活動,鼓勵各區對成效顯著的主辦方獎勵。提升“光谷青桐匯”“岸創薈”“科創覓知音”等活動影響力,辦好“中國創新創業大賽”“挑戰杯”“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”“創青春”“創客中國”“研究生創新實踐大賽”“武創源”“英雄杯”等創新創業賽事,對獲獎的師生項目提供場地、資金、算力、應用場景、投融資對接等支持。每年組織賽事活動500場,形成3—5個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品牌。(責任單位:市人才工作局,市科技創新局、市教育局、市經信局、市人社局,團市委,武漢人才集團,各區人民政府)
19.構建校友經濟生態圈。支持環大學創新發展帶所在區設立校友事務工作機構,對接區內高校全球校友資源,引導校友投資師生創新創業項目,由所在區根據工作成效給予專項經費支持。以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為核心,發揮高校校友會聯盟橋梁紐帶作用,跨校際整合校友資源。建立“校友人才庫”,將符合條件的入庫校友認定為“武漢英才計劃”支持對象。(責任單位:市人才工作局,市投資促進局,武漢人才集團,各區人民政府)
三、保障措施
建立健全市區聯動、校地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,研究解決重大問題,各相關單位按照職責分工抓好工作落實。建立各區、高校服務師生創新創業成效評估機制。選樹師生創新創業典型,培育敢為人先、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。探索建立創業失敗救助機制,對創業失敗人員,結合其實際就業需求及時提供精細化公共就業服務。
原文鏈接:
免責聲明:
本站(華夏泰科)部分信息來源于有關部門官方公示信息,本站進行整理發布,如果信息涉及侵權,請提供權屬證明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。
TOP
客服
電話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