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區市人民政府,國家級開發區管委,綜保區管委,市政府各部門、單位:
為深入貫徹《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〈關于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實施意見〉的通知》(魯政辦字〔2024〕124號)、《山東數字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〈關于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實施意見〉的通知》(數字強省辦發〔2024〕4號)等文件精神,發揮數據要素放大、疊加、倍增作用,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,經市政府同意,制定本實施意見。到2027年,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,基本建成高效協同、整體智治的新型智慧城市,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全省前列。
一、全鏈條培育數據產業
1.提高數據供給質量。加強數據產權保護,探索建立數據產權登記機制,構建數據登記服務體系。加強數據資源管理,開展數據資源調查,摸清“數據家底”,推進數據規范深度治理,健全糾錯響應機制,完善數據“一數一源一標”,形成統一目錄。加強數據質量管理,鼓勵企事業單位牽頭或參與制定數據領域標準規范。加快高質量數據集建設,每年支持打造一批高質量數據集。加強數據資產管理,穩步推進企業數據資產入表。(牽頭單位:市財政局、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各部門)
2.深化數據共享開放。健全數據開放機制,加快推進市場監管、醫療健康、交通運輸、生態環境、地理空間等高價值數據資源安全合規開放。發揮省數據開放創新應用實驗室作用,加強數據開放技術攻關與創新應用研究,形成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。(牽頭單位: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各部門)
3.推進數據授權運營。推進全市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工作,搭建授權運營平臺,按照“原始數據不出域、數據可用不可見”“一場景一申請”原則,有序開展公共數據市場化運營。依托“愛山東”政務服務平臺,打造自然人、法人數據授權樞紐,統一提供合規便捷的數據授權服務。(責任單位:市大數據局)
4.推進數據創新應用。持續開展“數據要素×”行動,舉辦大數據創新創業大賽,每年評選一批“數據要素×”創新場景并給予獎勵。聚焦經濟發展、城市管理、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,拓展數字化應用場景,建立健全“數字×”應用體系。(牽頭單位:市財政局、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各部門)
5.培育發展數據產業。壯大數據市場主體,支持各區市、開發區培育壯大特色數據產業園區(孵化器),每年優選1個數據產業園區(孵化器)并給予獎勵。強化數據企業梯隊培育,擇優支持創新性強、成長性好的數據企業發展。到2027年,培育壯大數據服務、數據標注等數據產業集群。(牽頭單位:市財政局、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各部門)
二、全產業推進實數融合
6.鼓勵企業數字轉型。以制造業企業為試點,支持企業發揮鏈主作用,協同上下游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,共建企業可信數據空間,開展多源數據智能分析,提高資源配置和運營效率。滾動實施“智改數轉”,推進工業互聯網擴面提質,推廣低成本、模塊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在中小企業部署應用。引進培育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數字化運營商。(責任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市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市財政局、市大數據局)
7.做強數字核心產業。實施數字產業化“九大工程”,做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,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,鞏固提升打印設備、智能終端等優勢產業,培育壯大鋰電、第三代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。提升軟件研發能力,爭創魯版軟件“名品”。到2027年,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營收超過1000億元。(責任單位:市工業和信息化局)
8.數字賦能傳統產業。健全電商生態鏈,創新電商多元消費場景,打造一批產業電商品牌。增強跨境電商發展優勢,用好中韓“四港聯動”物流大通道,對接平臺落地集貨倉,打造跨境電商物流集散地。到2027年,全市網絡零售額達到270億元,跨境電商規模達到200億元。培育一批智慧農業應用基地、場景,深化“互聯網+”農產品出村進城,發展農村電商、直播帶貨等新模式。到2027年,打造省級以上智慧農業應用基地、場景60個。深化漁業智慧化轉型,建設“智慧海上糧倉”。促進海產品線上銷售,深化與電商、短視頻平臺和傳媒機構合作,提升“威海海鮮”品牌知名度。(責任單位:市農業農村局、市海洋發展局、市商務局)
9.加快培育未來產業。發展人工智能、技能作業機器人等未來產業。建立未來產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,推動中小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、“小巨人”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。規劃布局低空經濟,完善航路規劃、飛行控制、通信導航等功能,培育低空經濟專業園區,到2027年梯次培育10家低空經濟研發制造骨干企業或科技型中小企業。(責任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市科技局、市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市交通運輸局)
10.提升數字科創能力。發揮“1+4+N”創新體系優勢,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,加快數字科創成果轉化。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“揭榜掛帥”,鼓勵企事業單位、高校院所等圍繞數據產業全鏈條,開展技術創新、應用實踐。支持各類企業、科研院所建設數字領域創新載體。到2027年,全市數字化領域省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、企業技術中心、“一企一技術”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達到20家,每年新增數字化領域專利授權2000件以上。(責任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市科技局、市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市財政局、市市場監管局)
三、全領域深化智慧服務
11.提升“愛山東”智慧服務能力。圍繞企業和個人全生命周期,建立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重點事項清單,根據實際動態調整。優化“愛山東”移動端功能,完善“一件事”服務專區,打造日租房申請、就醫報銷等20個“一件事”應用場景。(責任單位:市行政審批服務局、市大數據局)
12.提升“山東通”智能辦公能力。以數字政府建設一體化綜合改革為牽引,做優“山東通”應用支撐,深化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。持續推進機關內部跨層級、跨部門高頻事項“網上辦”“掌上辦”,每年打造10個以上機關辦公“一件事”。(牽頭單位: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各部門)
13.提升“無證明”靜默服務能力。深化政策兌現“無證明”,對惠企便民政策進行標準化、數字化、標簽化拆解,融合信用、社保、企業登記注冊等數據,2025年實現惠企便民政策“直達快享”全覆蓋。深化生活服務“無證明”,依托“魯通碼”,實現居民身份證、戶口簿等高頻電子證照自動獲取,每年打造10個以上“亮碼即辦”應用場景。到2027年,基本實現“魯通碼”應用全覆蓋。(牽頭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市財政局、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、市市場監管局、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各部門)
14.提升“智慧化”民生服務能力。推進全域數字化轉型和智慧社區“兩級示范”建設,圍繞教育、醫療、養老、文旅、人社、出行等公共服務領域,打造一批智慧應用場景。推進智慧社區擴面提效,推動智慧社區平臺向基層綜合服務平臺升級,到2025年底全市智慧社區覆蓋率達到90%。(責任單位:市教育局、市民政局、市交通運輸局、市文化和旅游局、市衛生健康委、市大數據局)
四、全過程推動治理轉型
15.深化智慧監管應用。推進跨層級、跨系統、跨業務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,試點開展醫療器械經營監管移動端檢查應用和特種設備“一碼索引”監管,2025年全面推廣應用氣瓶全鏈條信息追溯平臺、電梯管理與應急處置服務系統,全市在用氣瓶信息在線率、電梯無紙化維保覆蓋率均達到100%,實現醫療器械經營監管全程數字化。到2027年,人工智能、AI視覺等新技術在重點監管領域廣泛應用,非現場監管執法方式全面推廣。(責任單位:市市場監管局)
16.深化數字法治建設。完善政法系統跨部門大數據辦案平臺功能,增強風險預判能力。深化“雪亮工程”“天網工程”建設,強化智能感知設施共享應用。推進“數字法院”“數字檢察”建設,完善市法院訴源信息平臺功能,創新數字化糾紛源頭治理模式,創建無訟村居品牌,打造數字法治建設威海樣板。(責任單位:市委政法委,市法院、市檢察院,市公安局、市大數據局)
17.深化數據賦能基層。完善市大數據平臺功能,推動高頻數據按需合規直達基層。推動基層數據“一表通”全覆蓋,實現報表一次錄入、多方共享,打造基層走訪、鄉村振興等10個“一表通”應用場景。(牽頭單位: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有關部門)
18.深化數字治理體系。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與人房關聯深度融合應用。圍繞社會熱點、重點領域,搭建風險分析算法模型,實現風險常態監測、及時預判、精準預警。圍繞新業態、新群體,探索構建“社區+網格+新業態”三級聯動機制,用好“新新向黨”綜合服務平臺,常態化開展數據匯聚對比,提升新就業群體服務數字化水平。(責任單位:市委社會工作部、市委政法委,市公安局、市大數據局)
19.深化生態環境智慧管理體系。推進省市一體化“生態大腦”建設,深化生態環境相關業務數據采集治理與整合關聯。推進大氣預報預警、重點流域水環境監控預警建設,深入挖掘大氣、水、污染源等數據資源,加強數據深度分析與綜合利用,提升綜合研判、問題溯源和風險預警能力。(責任單位:市生態環境局)
20.深化智慧應急體系。完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功能,推進“城市生命線”和重點領域智能感知監測,搭建危化品管理、建筑施工、道路交通等專題場景,實現應急信息全量匯聚、全面落圖、統籌調度,城市運行狀態智能感知、智能分析、實時預警,應急事件處置統籌一體、智能決策、協同聯動。(責任單位:市住房城鄉建設局、市交通運輸局、市應急局、市大數據局)
21.深化輔助決策體系。完善“城市大腦”功能,推進區市、開發區算法、模型等一體集成部署。迭代升級領導駕駛艙,推廣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,完善以城市運行感知、預警處置為核心的城市運行“一張圖”數智支撐體系。(責任單位:市大數據局)
五、全方位夯實數字底座
22.升級數字基礎設施。深化“雙千兆”城市建設,完善物聯感知網絡,推進5G網絡深度覆蓋。統籌推進算力設施建設,研究制定市級政策,推動算力中心擴大規模、提升能級。建設布局智慧公共充電設施,推動進入省、市平臺網絡體系。加強水利物聯感知網絡建設,構建雨水情測報“三道防線”,增強防汛備汛預警預報能力。(責任單位:市發展改革委、市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市財政局、市水務局、市大數據局、市通信發展辦)
23.打造人工智能平臺。聚焦“AI+政務服務”,建設政務大模型平臺,支撐全市各部門開展行業大模型訓練,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大模型創新應用,助力高效能數字政府建設。(責任單位:市大數據局)
24.升級共性基礎支撐。開展公共視頻監控資源標準化、規范化治理,2025年打造100個以上AI算法、60個以上視頻應用。推進城市信息模型、時空大數據、國土空間基礎信息等基礎平臺整合提升,建設城市統一標識體系,建立房屋建筑、重大項目等“落圖+賦碼”機制,構建“多碼合一、一碼互聯”的治理服務體系。(責任單位:市大數據局、市公安局、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)
25.完善城市數字空間安全體系。健全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,依法依規加強數據流通交易全過程安全監管,壓實數據安全主體責任。加強數據分類分級保護,健全數據安全風險評估、信息共享、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。統籌落實個人隱私保護、網絡安全等級保護等要求,常態化開展等保測評、密碼測評和風險評估,筑牢安全防線。(牽頭單位:市委網信辦,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各部門)
26.探索建設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。探索打造以可信數據空間、區塊鏈、高速數據網等技術支撐的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,促進政府部門之間、政企之間、產業鏈環節間數據可信可控流通。(責任單位:市大數據局)
六、全市域優化數字生態
27.完善統籌推進機制。充分發揮數字威海建設聯席會議作用,統籌謀劃全域數字化轉型重大事項,協調解決重大問題,定期通報督導,確保工作落地見效。(牽頭單位: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各部門)
28.完善實數融合促進機制。加強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設,高標準建設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、特色集聚區,打造全域數字化轉型威海標桿。整合科研院所、企業、金融機構等社會各方力量,構建數字化轉型生態圈。(牽頭單位:市大數據局;責任單位:市直各部門)
29.提升全社會數字素養。支持數字素養培訓基地建設,常態化開展專題培訓。開展“數字技術工程師”“首席數據官”培育行動,塑強數字人才隊伍梯隊。加大宣傳力度,總結推廣創新成果,營造全域數字化轉型濃厚氛圍。(責任單位:市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市財政局、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、市大數據局)
威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
2025年7月7日
(此件公開發布)
原文鏈接:
免責聲明:
本站(華夏泰科)部分信息來源于有關部門官方公示信息,本站進行整理發布,如果信息涉及侵權,請提供權屬證明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。
TOP
客服
電話
微信